2025年10月31日下午,值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之际,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政治与传播学院组织集体观影活动,50余名党员代表共同观看红色电影《志愿军:浴血和平》,在光影中重温峥嵘岁月,汲取精神力量。
作为《志愿军》系列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影片聚焦抗美援朝“边谈边打”的关键阶段,通过李晓等革命家庭的命运轨迹与姚庆祥、林月明等英雄事迹,立体呈现了志愿军“为和而战”的壮烈历程。当银幕上出现战士们用石块拼出的和平鸽被损毁又重筑、上甘岭战役中先烈浴血冲锋的场景时,现场党员无不肃然动容,不少人悄然拭泪。
“影片深刻诠释‘和平,是打出来的’道理,让我们读懂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内涵。”而这种精神正是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的生动写照。
观影后同志们纷纷表示:
本科生第一党支部武奥翔:从父亲、哥哥,到挚友、老师。一场战争,似乎带走了李晓的全部。但是,那些离去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牺牲换来了胜利的一线曙光。
本科生第二党支部杨梦瑶:作为传播学学生,我深刻体会到先辈们维护国家形象的决心,这也是未来的我们需要做的。
研究生第二党支部郝紫妍:影片突破传统战争片框架,将战场硝烟与谈判桌博弈交织。这让我明白,和平不是靠幻想,而是靠实力与牺牲换来的。
教师第二党支部李杨: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深刻认识到,和平年代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我们应将这份爱国情怀与奉献精神融入到日常教学科研工作中。
教师第二党支部书记黄珊:作为教师党支部书记,我深刻认识到,我们支部建设的“精气神”,就应当像英雄的志愿军队伍一样,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虽不需浴血沙场,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场同样考验着我们的初心与担当。我将带领支部全体教师党员,把从影片中汲取的精神力量,转化为立德树人的实际行动。
教师第一支部书记白云真:电影《志愿军:浴血和平》,作为《志愿军》系列三部曲的终章,该片以“边打边谈”的历史为叙事方式,全景式展现了抗美援朝后期志愿军将士们以血肉之躯捍卫和平的英雄历程,诠释了“和平来之不易”这一震撼人心的主题,既是对历史的铭记,亦是力求珍惜和平。此次活动以影像为媒,将历史记忆与初心使命紧密相连。
学院党委书记谢刚表示,此次观影活动不仅是一次深刻的党性锤炼和思想洗礼,更是一次紧密结合学院专业特色的使命教育。通过此次观影活动,不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抗美援朝的历史,认识到正是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家国安宁,更是激励大家践行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工作与学习中,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投身于学院高质量发展,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