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
【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专访】赵文逸:跳出杯中,风暴亦微风
发布时间:2024-12-07   点击量:

新闻传播学院2023-2024学年国家奖学金名单

赵文逸 任艺航 吴玥 揭俊成


赵文逸,2021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科生。中共党员。学年智育成绩和综测成绩均排名专业第一,现已保研至重庆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现任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党支部宣传委员,曾任新闻传播学院团总支学生副书记、宣传部部长。获2023-2024学年国家奖学金,曾获国家励志奖学金、校级优秀团干部、校级优秀学生干部、校级三好学生等荣誉,获2024年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国家级二等奖、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就业赛道北京市铜奖、北京语言大学第六届“未来杯”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这十年”寒假社会实践二等奖等奖项。


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赵文逸一直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面对赞美和奖项时保持谦卑低调、不骄不躁的态度。在问到她身上有哪些突出品质时,她认为自己只是人群中很普通的一个,获得国奖也并不意味着“脱颖而出”。

在做事情之前,赵文逸并不会一上来就埋头猛做,而是先分析自身情况,在找准自己定位之后再着手。例如在参加职业规划大赛的就业赛道比赛时,她并不是先选择目标职业再去组织关于自己的内容,而是是回顾了过往经历,最后得出结论——“我现在最适合去干这个。”



因为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她更能专注于自己,面对压力时也能有更加稳定的内核。她向大家分享了一句她很喜欢的话——“跳出杯中,风暴亦微风”。如果一杯水被摇晃,杯子里的小东西会觉得风暴来了,但是杯子外面可能微风和煦,阳光正好,不要“总把自己设想在杯子里”,即使有错误、有落差,放在更长、更广阔的生命体验里也不足挂记。把客观事实和观念因素分离,那么有些工作就只是工作,无关乎价值、期望、褒贬、喜恶,一步一步推动就好。


二、路在人行,勇赴未知

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赵文逸一直都保持着一种开放的心态,她并不会过分恐惧未知,相反,她一直愿意迎接无限的可能,亲自拨开未知的迷雾。

在专业学习中,赵文逸坚持着她踏实勤恳的学习态度。她谦虚地说自己在大一时只是在各种旁观和经历里一点点去获得认知,后来去行动,“碰巧运气也到了,才可能获得那样一两次的荣誉和奖励”。在大三学年,她斩获了学院智育和综测双第一,“把握理论概念,并将其运用到具体问题中,在运用的过程中思考回顾”是她分享的学习心得。

在赛事实践中,她也始终贯彻着这样的态度。印象最深刻的是2023年的暑期社会实践,在校团委未能获奖后,她进行反思、改进,最后在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评选中获奖。在这个过程中,她更加认识到了一项社会实践仅仅以调研为重心是不够的,在“乡村振兴”的主题下,作为“新农人”应该拿出新的方案。谈及参与计算机设计大赛的经历时,她说:“拥抱可能发生的混乱,去具体的地方和具体的人对话,这是我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的最有意义的方法论。”或许对于她来说,比奖项更珍贵的,是新的经验与思考。



三、只管耕耘,不问成败

在分享获奖感想后,赵文逸说,“日子会很快地翻篇儿,一切向前看”,这恰恰能让大家看到她踏实务实,“只管耕耘”的一面。谈及她的规划目标时,她说:“我其实不是一个能够按照清晰规划行动的人,因为现实很少按我的期望走。”在成长过程中,她更多地是一个“行动”,在一次次的尝试中找到未来的方向。



在实习的过程中,她并没有将自己捆绑在一个“固定的赛道”,而是探索着多样的可能。从学生工作到校外实习,从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到博雅公关…… 虽然并未提及很宏伟的“大目标”,但从她的讲述中能看到她踏实地走好了自己的每一步。多读书,尝试学术研究,锻炼自己的思维和文字功底,也许会对走入职场有益;去实习,接受职场教育,丰富自己的社会化体验,也许会对学术学习带来启发。围绕着这两条主线,生活的答案也可以“乱写”。“我对媒体工作的理解不是规划出来的,是一步步尝试的结果。”——这是赵文逸的总结。

“在不明确未来到底要做什么的时候,行动就是最大的创造力。”在围绕“读书”和“实习”这两条“主线”行动中,赵文逸怀抱着热爱耕耘着,而“收获”在她心中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里程碑,一个人生的小小注脚,因为面前还有宽广优美的路途等着她印下属于自己的扎实的车辙。


文案 | 王奥 赵昱颉

上一条:【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专访】任艺航:知命不惧,日日自新

下一条:【新闻速递】校领导带队走访顺义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