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政治与传播学院甫一诞生便立于巨人肩头。纵览国内高校,鲜有学校能够像北京语言大学这样,其发展历程与新中国的文化自信铸炼、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以及新时代文化软实力的凝聚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息息相关。在中西文化交流激荡的当代进程中,我校始终是沟通中外的桥梁,传统与现代、古雅与时尚在此和谐交融,彰显着鲜活的生命力。我校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与锐意进取的奋斗精神,正向着建设“世界一流语言大学”的目标踏实迈进。
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政治与传播学院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莘莘学子开辟了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新途径。学院以“讲好中国故事”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遵循,承担着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任,致力于培育通专融合、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国际政治与传播人才。这些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人才,不仅拥有坚实的人文基础、深刻的社会责任感、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出色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而且精通国际政治理论与实务,掌握现代传播的规律与技能,理解我国相关政策法规,并具备创新开拓的精神。他们不仅能够胜任国内外复杂的传播业务或管理工作,还能站在中华文化国际化事业的最前线,勇于并善于讲述中国故事。
我期望每位国际政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在北京语言大学的学习旅程结束后,都能蜕变为知敬畏、擅批判的“北语人”。我所理解的知敬畏包含两个层面:首先是坚守真理,其次是敢讲真话。坚守真理意味着超越个人私欲,不计较个人得失,将自己与人民和民族的利益紧密相连;敢讲真话则要求我们真诚而正直地发出真实、负责任的声音,因为只有真实的声音才能成为“中国好声音”。时代赋予了你们站在高起点的机会,大变革的时代为你们搭建了最为宏伟的舞台。我希望大家始终怀揣敬畏之心,积聚理想,锤炼信仰,摒弃个人私利,真正成为坚持真理、坦诚直言的“北语人”,让中国成为一个真实的中国,一个能在世界舞台上发出自己声音的中国。
批判精神也应成为国际政治与传播领域人才必备的特质之一。真正的批判建立在敬畏和反思之上,是对社会现实和文化整体的深刻回应。缺乏敬畏基础的批评,充其量不过是无谓的挑剔。批判体现了一种实践性的思考方式,它始于自我反省,进而探究个人需求与他人之间的联系。通过批判,人们能够抵制仅以个人利益为导向的工具理性,并激发对更高尚价值观和不同生活方式的想象。具备批判精神的个体,往往能够深刻理解社会现实,揭示包括国际秩序在内的各种机制的不合理之处,并将这种理解转化为改造和变革的行动。
如果说保持敬畏之心是立德之本,那么善于批判则是立行之基。批判不应被简化为一种思维工具,它更是你们处理个人与社会、思想与行动关系的有效手段。擅批判方能勇担当,敢于承担责任的人必然擅批判。批判的实践不仅拒绝将大学教育转变为一种圆滑的处世哲学,它还能激发你的觉醒和奋斗,促使你坚守信念,让你的“事业线”在各种干扰和诱惑的环境中,不屈服于陈词滥调和大众舆论,坚持真理、说真话、揭露现实中的不公,大声疾呼,唤起改变现实的行动,始终保持面向挑战、面向进步的姿态。
在学校的羽翼下,国际政治与传播学院的全体教师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将共同打造一个“精神家园”。在这个“大家庭”中,每位学生的个人成长历程将迈向新的高度,同时学院也将因每位学生的进步而收获满满。在学院的蓬勃发展与你们的青春岁月中,我们看到了我们民族和国家日益增长的自信与力量。北语国际政治与传播学院这个大家庭,以及其每一个成员,都在共同努力续写一部宏伟的历史,一篇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故事。
我坚信,有你们这一代代知敬畏、明大义、擅批判、勇担当的国际政治与传播人才的共同努力,北京语言大学的战略愿景定能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必将从这里释放出持续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力量。
——国际政治与传播学院院长 云国强